(相关资料图)
“用西医的循证医学方法,去验证一款中成药的实际疗效,在当时看来本身就已经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了!”
——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教授,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 华伟
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,赵步长教授、伍海勤教授潜心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,在中医学“异病同治”的治则指导下,及现代医学心脑相关的生理病理共性机制的基础上(如动脉粥样硬化等),结合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和身体特点,从宏观准确性出发,至微观精准性入手,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精髓,创新提出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“脑心同治”理论,指导临床实践,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。
时至今日,“脑心同治”理论历经三十年创新发展,已在国内中医、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及药学界获得广泛认可与共识,相关专家、学者和科研人员对该理论从不同种角度开展了研究,并为之赋予了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。
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》数据显示,2019年我国农村、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6.74%和44.26%,平均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,据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.3亿,其中,脑卒中1300万,冠心病1139万,心衰890万,肺源性心脏病500万,房颤487万,风湿性心脏病250万,先天性心脏病200万,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,高血压2.45亿。而房颤作为导致心源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,相比其它诱因的脑卒中发生率要高出5倍以上,预防和规范化治疗房颤已成为消除或降低脑卒中风险的重要环节。
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华伟教授介绍,近年国家广泛开展的多种类型的房颤筛查和相关治疗,已经取得积极成效。一方面,通过综合治疗手段控制房颤的发生,如对一些频发的房早、房速和房颤患者,通过药物控制以减少房颤的发生,以及利用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,从根本上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。另一方面,对于已经发生房颤的患者,目前则多以抗凝药物治疗为主,通过防止血栓的形成,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。经临床对比研究发现,接受规范化治疗的房颤患者,其抗凝率和达标率得到显著提高。因此,通过现代医学视角去分析房颤和脑卒中的关系,与“脑心同治”理论非常一致。
2010年3月,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(国家心血管中心)作为组长单位的步长制药“稳心颗粒循证医学临床研究”课题在全国多家医疗机构同时启动。此课题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教授,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和张澍教授为项目顾问;华伟教授担任临床研究总负责人。该课题具备六大特点: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执行;严格的病例选择条件;采用科学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方式、多中心临床研究;权威的研究机构、样本量大;由原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生物统计室负责质控数据统计;第三方独立专业机构负责监查。
据华伟教授回忆,课题主要围绕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患者展开。为此,他和团队总共入选了2400例适应症患者:其中1200例为观察稳心颗粒对于房性早搏的临床疗效,另一组1200例为对室性早搏的疗效。最终研究结果显示,经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,稳心颗粒对于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数目均明显减少,达到了统计学差异。这说明了以“脑心同治”理论为指导的稳心颗粒,能够明显减少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的发生。而针对房颤症状的下一阶段课题研究,目前已由其他临床科研单位进行推进。
对于十三年前启动的“稳心颗粒循证医学临床研究”课题,华伟教授坦陈,这是国内较早开展的、以西医循证医学方法,去验证一款中成药产品的实际疗效,在当时看来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了!
据了解,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主办,步长制药作为公益支持,中华中医药学会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等为学术支持的“第十五届健康中国论坛·脑心同治三十年平行论坛”将于5月11日在北京举办,届时,来自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院士级专家、临床专家、学术带头人、科研人员,以及北京市中医管理局、中华中医药学会、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等机构的重要领导将共同就“脑心同治”理论的三十年创新及未来发展献计献策,共襄盛举,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向纵深发展。
关键词: